踏入古稀之年的关国丨王小鲁仍然活跃在公共平台,向大众传达他对经济体制和改革问题的计民思考。
自1998年起,想去王小鲁担任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碰碰这一身份伴随至今。王小问题他身上另一标签更为人所熟知——中国首位研究灰色收入的鲁事经济学家。他先后三次发布研究报告,关国丨令“灰色收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计民焦点。
王小鲁与《南方周末》的想去缘分恰好始于他和团队有关“灰色收入”的研究。2010年,碰碰王小鲁拿出第二份灰色收入调查报告,王小问题国家高层公开表达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鲁事决心。2010年8月,关国丨南方周末记者征得王小鲁同意后,将报告择要摘编并刊发。这份报告比2007年发布的首份报告样本范围更大。2013年,《南方周末》再次刊发王小鲁团队的第三份灰色收入报告。
那时的王小鲁高挑清瘦,一头浓密黑发,戴着一副无边框方型眼镜。正值《南方周末》创刊四十周年,南方周末记者在北京的一家咖啡厅再次见到王小鲁,他已头发花白,不再浓密,不变的仍然是那副眼镜。
回答问题时,他总是单手托腮思考片刻,再用轻缓的语调,徐徐讲述四十余年的学术心路。
关注农民吃饱饭
南方周末:1968年你下乡插队时仍坚持读书,你说面对现实困惑,希望从书里找答案,你有遇到书本解释不了的问题吗?
王小鲁:下乡时我只是个初中生,毫无社会经验,对很多社会现象感觉困惑,难以解释。下乡后,碰到的问题就更多了。当时以为人民公社制度多么优越,但实际上看到的是很多农民贫困、吃不饱饭、生产缺乏积极性。
那时大量知识青年下乡,就那么点地,产量又低,再加多少人,产量也不增加。年成不好时地里就是不长粮食。我一边干活一边在想这些事儿。想来想去,还是当时的经济体制存在问题。
读书,也是希望解答我的困惑。由于特殊时代背景,当时能找到的书有限,我在插队之前就到处找书看,插队时也带了一些容易找到的书到农村,比如资本论、马列主义的书籍。但德文翻译过来的内容,生涩难懂。我常常反复读,一边读一边和自己讨论。或者和作者讨论,把自己的理解、质疑都写在书边。读书会促使我往更深处思考。
当然,更多事情是书本中找不到答案的。读书更多是一种思维训练,让我养成一种思考习惯,真正的答案还是需要从社会现实中去找。
南方周末:你在农村待了8年,什么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