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友的雕雕塑作品
杨红友独创的大象雕刻技艺
“一件事坚持下来,把爱好变成工作,用匠把想法变成作品。心出累有时候也变成了享受,创业因为它让生活变得充实。雕”初见杨红友,用匠他灿烂又自信的心出笑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也透露出超越年龄的创业稳重和成熟。
二十多年的雕坚持,杨红友“雕”出了自己小小的用匠“根艺王国”,也为创业的心出“后浪”们树立了好榜样。
结缘
从小跟木头打交道
初胚、创业雕刻、雕打磨、用匠抛光……芦山县祥木盾根艺厂的心出加工作坊里,杨红友与工友们忙着制作雕塑工艺品,每一道工序都一丝不苟。
杨红友是芦山县思延镇人,今年42岁,是四川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四川省农村手工艺大师、芦山县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芦山县祥木盾根艺厂负责人。
小时候,因为家里人从事雕塑行业,耳濡目染,杨红友也天天跟木头打交道。
杨红友从小喜欢画画,看到木头就想“发挥一下”。也许是从小时候起,他就与雕刻“结下不解之缘”。
从业20余年,从学徒到老师,杨红友一直和雕塑打交道。
“我喜欢雕塑,在工艺厂学艺后,就打算往更深层次发展……”聊起创业经历,杨红友的眼里闪着光。
18岁那年,杨红友开始接触木雕工艺,先后到各地拜师学艺。他聪明好学,经过多年刻苦钻研,深得各位老师赏识,事业也小有所成。
为了学习雕塑,杨红友吃了不少苦。每天跟机械、刀具打交道,受伤是常有的事。“每天跟着老师学习10多个小时,从选料、设计,到雕刻、修光、打磨、上漆等各个工序都要学,经常凌晨才睡觉。”杨红友说。
19岁那年,杨红友到四川省乌木博物馆学习,也为他的雕塑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8年,杨红友被评为四川省农村手工艺大师
返乡
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手艺有所成就,但常年漂泊在外,杨红友心里始终没有归属感。木材的根经过他的雕琢成了不菲的工艺品,然而自己的根又在哪里?
杨红友陷入了沉思,回乡创业的种子也开始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2003年,杨红友回到芦山。“在家乡传播木雕文化的同时,给家乡带来经济效益,为家乡的经济文化发展贡献力量一直是我所追求的目标。”杨红友说。
回到家乡后,杨红友在芦山县大自然根艺厂任厂长兼艺术总监,后创办朽木艺术厂,现今改名为芦山县祥木盾根艺厂。
杨红友说,自己的作品遵从“人力可为,要有自我”的理念,要有思想在里面。每一件作品都是经过精雕细琢,无论在构图上,还是选料上,都要认真。
早在2000年,杨红友独创的大象雕刻技艺至今仍被同行临摹,同年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为省礼送出。
作品多次荣获国内外大奖,杨红友的身份也不断变化。2018年,杨红友被评为四川省农村手工艺大师;2022年11月,被聘请为四川工匠杯第一届技工院校职业技能大赛雕塑类裁判员。
一路艰辛一路歌,转眼二十多年又过去了,杨红友把当初带出去的乡情又带了回来,他在芦山当地招收学徒,为乡亲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为地方经济添砖加瓦。记者 郑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