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泉州随着泉州城乡居民收入的城乡日益增长,城乡居民的居民今入消费支出也实现了较大飞跃。
根据国家统计局泉州调查队发布的消费寻常数据显示,2018年,支出泉州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193元,大变档消比1990年增长21.7倍,样昔年均增长11.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511元,日高比1984年增长58.2倍,费品年均增长12.8%。百姓
□记者蔡紫旻 通讯员栾佳蓉 黄晓丹
食物变迁
从“吃饱”走向“吃好”
新中国成立之初,泉州泉州人民主要靠种植地瓜和有限的城乡粮票供应填饱肚子。改革开放后,居民今入食品供应走向充裕,消费寻常曾被视为充饥食物的支出地瓜,如今变成怀旧美食。人们的主食消费比重不断下降,主要副食品消费如肉类、禽类、水产类、蛋类、奶类消费持续增加。
2018年,泉州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支出分别为9048元和6333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10.2倍和15.2倍,年均增长9.0%和10.5%。
穿着变迁
从“一衣多季”走向“一季多衣”
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质生活匮乏,衣着上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改革开放后,在泉州纺织鞋服行业迎来春天的同时,泉州人衣着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衣服色调从传统的灰、黑、蓝走向五彩缤纷;款式从单一刻板走向时尚个性;服装制作从简单布料缝制走向品牌成衣、私人定制;穿戴周期也从“一衣多季”走向“一季多衣”。
1990年,泉州市区居民和全市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支出分别为145元和39元。2018年,泉州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支出分别为1690元和643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1.7倍和2.5倍,年均增长6.3%和8.2%。
居住变迁
从“有其屋”迈向“优其屋”
70年来,住房面积实现大幅增加的同时,居住条件也在不断改善,在城镇,高层、小高层、复式楼鳞次栉比,自有住房拥有率不断提升;在农村,别墅楼、小洋房随处可见,独立自来水、液化气、卫生厕所普及率大大提高。
2018年,泉州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为70.5和75平方米,分别比1992年增加53.8和56平方米。
耐用消费品变迁
从“奢侈品”走向“平民化”
改革开放初期,拥有三转一响“老四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是每个家庭梦寐以求的事。截至1981年底,泉州市区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自行车103辆、缝纫机48台、手表158只、收音机30台。上世纪80—90年代,以彩电、洗衣机、电冰箱为代表的“新三件”逐渐取代“老四件”。截至1999年底,泉州市区居民家庭和全市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分别拥有彩电142台和78台,洗衣机95台和26台,电冰箱105台和27台。
进入新世纪后,越来越多曾经被视为高档的耐用消费品走入寻常百姓家庭。当前,城乡居民家庭中彩电、热水器、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已基本普及,每百户拥有量处于饱和状态,多数购买目的是升级换代。新兴家庭耐用消费品如移动手机、家用电脑、空调、家用汽车等也不再是稀有物。
2018年,泉州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移动手机289.9部、计算机84.4台、空调190.2台,汽车57.1辆。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移动手机250.6部、计算机64.1台、空调110.2台,汽车16.1辆。
交通通信变迁
从落后步入现代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从书信、电报、固话、寻呼机到可与世界联网的移动手机,从2G、3G、4G到即将到来的5G时代,从自行车、摩托车到电动车、小汽车,交通与通信方式发生一次又一次变革。
2018年,泉州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交通与通信支出分别为3867元和1972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3.9倍和3.8倍,年均增长10.5%和10.3%。
文化生活变迁
从匮乏走向丰富
新中国成立初期,泉州教育条件落后,高等教育学校几近空白。2018年,全市小学已有1338所,比1952年增长48.6倍;普通中学已有330所,比1952年增长40倍;高等教育学校已有18所。
城乡居民业余生活从单调匮乏走向丰富多彩。2018年,泉州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分别为2549元和914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1.8倍和2.0倍,年均增长6.6%和7.2%。
医疗变迁
从“治病型”转向“保健型”
泉州城乡医疗卫生资源数量、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群众就医便利程度等方面发生显著变化。
2018年,泉州卫生技术人员和病床数分别比1949年增长485倍和273倍;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608.57万人,参保率达到98%,病有所医成为现实。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健康意识的转变,医疗支出明显增长。越来越多人由被动治疗转变为主动预防,各类健康体检、医疗保健器具和滋补保健品等逐渐成为寻常百姓家的“必需品”。2018年,泉州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分别达到1219元和601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3.8倍和4倍,年均增长10.4%和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