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近年来,进入家建紧采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各国不可回避的超老问题,对宏观经济、龄社励生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体制等方面形成了严峻挑战,议加育措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取鼓我国实施了包括全面二孩政策在内的诸多政策,但是,专家建议进行更深一步的鼓励生育政策。
“我们系统地考察了计划生育政策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并讨论了现有及预期的政策变化,模拟结果显示,为减轻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在推出全面二孩政策可能为时已晚,其效果未必显著。”4月14日,国发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讲师王非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后果和应对措施”为主题的圆桌讨论会表示,如果在人口政策上进行一些展望的话,我认为现在放开二孩的政策是远远不够的,甚至,下一步即便全面取消生育限制,人口的数量、人口生育率以及老龄化的加重态势都不一定得到非常明显的缓解,因此现在已经可以开始探讨采取怎样的鼓励生育的措施了。
2047年将进入超老龄社会
2014年,几乎所有省份都放开了单独二胎政策,即若夫妻双方中有一方为独生子女,则可允许其生育二胎。现在生养子女的主力军大多出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早期,在当时的独生子女政策影响下,有超过1100万对夫妇2014年有资格生育二胎。然而,截至2015年9月30日,大约只有185万对夫妇递交了二胎申请,仅占所有具有资格夫妇数量的16.8%。
随后,全面二孩政策自2016年1月1日正式实施,根据卫计委数据,2016年全国住院分娩婴儿活产数为1846万,是2000年以来出生规模最大的一年,较“十二五”期间的年平均水平增加了200万人,妇女总和生育率达到1.7以上。二孩政策影响下,2015年的出生率为12.07‰,2016年的出生率升至12.95‰。
“人口总数来看,2016年比2015年多生了131万人,这个规模对于缓解老龄化来说只是杯水车薪,非常小的一个数字。同时,2016年是第一年实施这个政策,由于历史积攒产生了生育爆发,今后的数量可能还不如2016年的高。”王非称。
然而,与之相悖的是,我国老龄人口比重不断增加、且增速不断增长。
王非指出,由于近年来我国的低死亡率年和低出生率,老龄人口比重不断增加、且增速不断增长,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于2000年达到了7%,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如果未来老龄化的速度延续过去10年平均的速度,预计到2027年我国将进入老龄社会,到2047年将进入超老龄社会。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后果主要从四个方面体现:第一,养老负担不断加重,且我国人口的跨地区迁移还加剧了养老负担的地区间不平衡;第二,健康、医疗负担加剧;第三,现有劳动力养老负担沉重,劳动生产率可能下降,且未来劳动力可能出现相对短缺;第四,对经济发展有负面影响,劳动力规模和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匹配,过重的养老负担挫伤企业积极性,增大财政赤字和债务风险。人口政策至多只能缓解老龄化趋势,更重要的是在老龄化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改革社保政策使老年人得到更好的支持;改革医疗政策降低健康方面的公共和个人成本、充分利用市场和社会资源完善社会化养老体系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改革经济和产业政策使得经济发展跟老龄化趋势相适应、增进生产技术和劳动生产率。
鼓励生育势在必行
比起全面二胎政策,彻底取消生育限制能够更好地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但仍不足以完全解决这个问题,鼓励生育政策被屡次提及。
“在不知道具体政策措施的情况下,预测鼓励生育的政策对我国人口及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是不可能的。但基于日本、新加坡、韩国、台湾等与我国文化背景相类似的国家及地区的鼓励生育政策的实施结果,我们讨论了鼓励生育政策在我国可能产生的影响。”王非表示,日本和新加坡的鼓励生育政策已经实施二十年多年,但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微乎其微,鼓励生育政策在韩国和台湾的收效或许还需要经过时间的进一步验证,但到目前为止韩国和台湾鼓励生育政策对刺激出生率的成效仍不明显。
即便如此,众多专家依然认为,鼓励生育,适时恢复自主自愿生育的常态,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据记者了解,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需要使生育率保持在更替水平附近。发达国家的生育率(妇女人均生孩数)需要为2.1;中国由于出生性别比、婴儿死亡率都高于发达国家,世代更替水平生育率应接近2.3。
为此,早在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省科技厅厅长赖明勇就曾表示,我国生育率已处于极低水平,合适育龄女性在未来也将持续减少,即便是停止计划生育,生育率也只能反弹到1.3左右,很难超过1.5,今后将长期低于1.2,为此,应停止计划生育并鼓励生育势在必行。
除此之外,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韩克庆教授提出,可以通过利用两类人口红利来应对老龄化带来的挑战,第一类人口红利是指低生育率解放了更多的劳动人口,可以通过激励延迟退休、改善教育错配、提高女性劳动参与率和户籍制度改革加以利用。第二类人口红利是指老龄化使得人均资本的提高,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责任编辑:王晓慧 主编:陈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