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在全自动打包区查看
开栏语
党的向新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根纱中国改革开放之路上矗立起新的向新里程碑。
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找到了四川改革发展的根纱“突破点”,抓住了四川现代化建设的向新“关键处”。
本报即日起开设“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专栏,根纱聚焦党的向新二十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在雅州大地落地生根的根纱生动实践,以微观视角报道改革开放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向新获得感,展现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奋发有为、根纱积极投身改革开放事业的向新精神面貌。
10月12日下午,根纱雅安市圣善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圣善纺织)外,向新停放着几辆满载新疆棉花的根纱货车。
工作人员迅速卸货,向新一朵朵棉花进入全自动生产线后,被吸入梳棉机转化为棉条,再送进储存桶,经过末并、络筒等工序,高品质的筒纱源源不断地从生产线上“诞生”,由AGV无人叉车高效地运送出来。
生产线的另一“端”——圣善纺织三厂厂长李宏通过“数字化纺纱工厂生产管理系统(MES)”,实时查看各类智能设备的开机数量、维护保养情况,以及产品的实时产量、产量分析等关键信息。
从原棉到筒纱,一根根纱线在数字化、智能化赋能下,实现了“智”造。通过“智改数转”,我市传统纺织业拥抱新质生产力,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降本
万锭用工20人
圣善纺织二厂生产车间内,智能化纺纱生产线高效运转,纺锤发出“沙沙”的声音,纺好的线自动缠绕在纺轴上,偌大的生产车间只有数名挡车工人,骑着电瓶车有序管理机器。
今年2月,第一次来厂里时,挡车工人何瑞英觉得车间“太大了”。在这里,看不到传统纺纱厂人头攒动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由自动化机械臂等高端智能制造设备构成的“智能方阵”。她所在的二厂车间面积达到5万平方米,如果靠步行工作,将增加工作难度。
让何瑞英没想到的是,车间配备了电瓶车代步。她可以骑着车子在车间灵活穿梭,为机器挡纱接线。
在圣善纺织工作两年的赵丽,已习惯纱线的“智”造。从2021年12月一期投产,到今年8月二期投产,工厂所有关键流程都实现了自动化,不再是“千人纱、万人布”的场景。依托“数字化纺纱工厂生产管理系统(MES)”,工人可以通过手机了解工厂的实时生产状态,发生故障也会有系统提示:“落纱环节也实现了自动化,纱线完成缠绕后,纱管能自动新旧移位,这在传统生产线上需要依靠人工不停操作。”
作为省重点项目,圣善纺织总占地面积462亩,分两期投资20亿元,建设45万锭数智化棉纺项目。目前,三个生产厂全线配备国内一流智能化设备及先进的数字化管理系统,有效解决了传统纺织业在生产效率、环保节能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短板,万锭用工仅20人,对比传统纺纱厂减少50%的人员;在生产效率上,相较过去提高了30%。
智慧
“织出”新未来
随着机器不断运转,经过清花、梳棉、预并、末并、络筒等工序后,纱线进入全自动打包区。经过筒纱外形检测系统,合格的产品自动套内膜、装袋、码垛。AGV无人叉车在收到信号后,沿预设路线搬运成品。
“智能纺纱设备的使用,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为精细化管理和生产决策提供数据。”李宏介绍,传统生产模式中,原料、辅料需要靠人工盘点,而智能系统能监控能耗、物料消耗等关键指标,减少浪费;另一方面,智能化设备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产品质量问题,增强市场竞争力。
制造业“智改数转”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实际上,不只是纺织产业,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目前已对全市285户规上工业企业开展线上评估诊断,积极争取资金支持企业开展数据上云、工厂智能化改造、生产数字化应用等项目。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持续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及园区数字化建设工作,推动产业链及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提升数字化供给服务能力,积极指导重点企业争创全国、全省数字化转型标杆示范,引领带动其他行业企业数字化转型。
“纺织业向‘新’之路前景广阔,我们将进一步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力争实现设备‘自纠’、细纱车间夜班无人值守,不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李宏表示。
本报记者 张婧
市融媒体中心 张天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