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不甘”
应试教育这场仗,他们打得并不漂亮。世界
2018年9月1日,平凡位于胶东半岛的世界鲁东大学,在一个暑气未消的平凡日子开学。
文学院108教室里,世界班主任黄修志带着他的平凡学生——汉语言文学专业1801班(下称“1801班”)40名同学开了第一次班会。
这是世界一群心有不甘的学生,应试教育这场仗,平凡他们打得并不漂亮。世界
鲁东大学是平凡一所山东省属高校,前身为烟台师范学院,为胶东半岛的中小学输送了大量老师。类似的学校,山东省内有超过10所。
如果想要摆脱“二本”标签,那他们的大学四年只有一个目标:考研。学生间流传着一句笑谈:“在山东,不孝有三:一不考研,二不考公,三不考教资。”四百多公里外的省内另一所师范院校,便是全国闻名的“考研神校”。
曾有台湾地区的学生来交流,看到走廊、楼梯里,都是背题、读书的学生,大受震撼。台湾学生告诉黄修志,在台湾,大家都在玩手机、打游戏。黄修志安慰式地解释,这些都是在考研的学生,在背英语、政治,“不见得真的在读书”。
这也是更沉默的一代人。黄修志的同事、文学院副教授袁向彤,把与学生的关系形容为“若即若离”。在班级QQ群里发消息,应者寥寥。学生习惯与老师保持距离,不搭腔。
上课时,黄修志注意到学生,干什么的都有,“老师在上面讲,下面有学生塞着耳机”。
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更淡漠。袁向彤记得,十年前,学生们校内试讲,六七个人分成一个小组,一个小组的学生会互相听课,互提意见,最后整个组的讲课风格都很像;十年后,学生们不再组队,各自找地方练习。
对此,黄修志有自己的解释。这一代学生在竞争更激烈的应试教育体系下长大,密不透风的学习让他们丧失对公共议题的兴趣,更关注个人诉求。并且,他们懂得“在言论上保护自己”,很少表露自己的观点。
但评价是相互的,一些学生会认为,大学老师的关注点也不在学生身上。
“有距离感”,隔壁班的一名学生回忆,班主任在院里负责很多行政事务、行事刻板,“很难抬手”。“抬手”的意思是“给以方便”,他很少找班主任。
黄修志想关注他们,收回的入学问卷上,一位家境清贫的南方学生写道:希望黄老师成为我的朋友。他住在开发区,距学校有半小时车程,上高速、过夹河、穿越黄金顶隧道。他掐着时间,中午花十五分钟吃午饭,省下来的时间,用来找学生谈话。他给自己列的班级计划里,其中一个目标是每位同学谈话不少于一小时。
这个任务执行花了近四个月,他接触到一些具体的困惑。
来自山东淄博的女孩姚凌说,自己的高中是市里最好的学校,高考失利来到鲁大,找不到方向,陷入迷茫和虚无。
秘若琳是从农学院转过来的,性格自卑、敏感,高中老师用的激励方式“近乎病态”。“经常挨打”,她回忆,老师会说:“不上大学,就只能去劳务市场当农民工,每天在路边等待,给别人打扫房子”“有什么尊严?像牲口一样”。她整日被恐惧包裹,不知道学习的意义是什么,直到大学,她在自习课上拿着手机读专业书籍,老师突然进来时,她下意识地,“差点把手机甩出去”。
叶子是仅有的三个男生之一,父母都是青海牧民,从小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考上两千公里以外的大学完全出乎意料。初入校园时,他不服管教,遇人绝不主动让路,加入足球队,踢球也走“野”路子,“像牦牛一样横冲直撞”。
班长宋玥来自吉林白城,高中时“除了学习不知道还有什么事情可做”。军训时,她就向黄修志提问,“黄老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班主任
对方难掩惊讶,“第一次有人主动说再干一次班主任”。
“你希望咱班是一个怎样的班集体?”
这是黄修志发的入学问卷上其中一个问题。大多数学生对班级的期待是:团结友爱、勤学苦读、充满人文气息。
“苦读”是二本学生的某种标识。很多学生都提到,希望黄修志能多推荐一些书籍。
黄修志第一次当班主任是2013年,中文系出身的他,带一群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无法从专业上给学生指导,不太成功,他承认所有人都“尽力了”。
2018年夏天,当他和院领导提出要再当班主任时,对方难掩惊讶,“第一次有人主动说再干一次班主任”。唯一的要求是,给他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班。
在大学,班主任从来不是肥差。这份工作劳累、琐碎,每天要处理的是通知、表格、会议,还有学生的生活难题。有学生在网上被诈骗了一万多块钱,他陪着到派出所做笔录。有学生和男朋友分手,对方从千里之外“杀”到学校,威胁要跳下天桥。
写班志是黄修志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