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收行业或将诞生第一只中概股。催收冲刺承信
美东时间2023年3月30日,大户的类GoodFaith Technology Inc.(下称“承信科技”)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F-1招股书,赴美计划在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上市术这是科技一家以贷后催收为主营业务的科技类公司。若无意外,赚钱它将成为首家在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的催收冲刺承信中国概念股催收公司,也将是大户的类中国催收行业首家上市公司。
此前,赴美两家中国催收公司曾有上市计划。上市术上海一诺银华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于2015年12月(下称“一诺银华”)收到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即“新三板”挂牌的科技同意函,但时至今日仍是赚钱新三板待挂牌状态,市场流传的催收冲刺承信说法是因政策限制处于等待中。四年之后的大户的类美东时间2019年11月22日,湖南永雄资产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永雄集团”)撤销了其在2019年10月23日递交的赴美F-1招股书,但永雄集团的上市计划并没有因此终止。
永雄集团创始人、总裁谭曼在2023年1月14日表示要将公司打造成培育催收企业的管理公司,并在2028年到2032年通过上市融资开设地方AMC,批量收购和处置个人不良贷款,彻底实现从乙方向甲方身份的转变。
在以往的港片中,催收业务曾被视为另类企业,有着固化的公众印象。而如今,催收公司要上市成为公众公司。依托科技和大数据的催收公司升华了催收手段,并因此将改变公众形象?
通过纵向和横向交叉比较等各种研究方法,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发现,承信科技的催收业务业绩持续增长。相比于其他企业,其投诉率较低,但仍面临大量同业竞争者,且业务过于依赖前三大客户。
竞争者众
作为催收公司,全市场逾期贷款规模能否持续上升决定承信科技们的生存空间。选择长坡厚雪的赛道是任一创业者的第一原则。
全球增长咨询公司Frost & Sullivan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0年期间,无论是中国小微企业贷款未偿还本金余额还是中国个人信用贷款未偿还本金余额均稳步上涨,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15.8%和14.2%。
Frost & Sullivan还预测,以上两者仍会在2021年到2025年保持增长趋势,预测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12.5%和12.9%。更何况,经济周期无可避免。因此,从市场规模角度分析,催收行业空间较大。
既然如此,行业竞争者多寡如何?国内知名调研机构艾瑞咨询对此的统计截至2019年6月30日,有超过3000家逾期应收账款催收服务供应商。天眼查则显示,现在存续在业的催收企业多达6202个。
为了更直观了解中国金融机构对资产保全服务领域企业的需求,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查阅了平安银行的资产保全服务支持公司名单。除承信科技旗下的子公司深圳市信德盛金融服务有限公司外,还超过一百家企业。而这些企业不仅包括催收公司,还包括各大律师事务所。
除了催收公司和律师事务所外,在资产保全服务领域,来自其他行业的竞争者也正在积极布局。
比如,A股上市的上海金桥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金桥信息”)与蚂蚁集团合作的多元解纷平台已在2022年12月正式上线。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向金桥信息董事会秘书查询得知,该平台包含了对蚂蚁“花呗”和“借呗”的逾期案件的调解业务。此前,金桥信息已搭建了人民法院执行指挥互联网应急调度服务平台,并与多个司法机关有合作项目。
相比于传统的电话催收方式,调解业务和司法程序的逾期贷款回收效率更高。其次,平台运营也能极大程度降低调解业务和司法程序的成本。而拥有这类资源的公司入局无疑会加大资产保全服务领域的竞争状况。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类公司的入局也推动了资产保全服务领域走向更加规范和高效的道路。
2022年7月7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第三十条表明,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不断加强本机构催收能力建设,降低对外包催收的依赖度,同时加强对外包催收机构的管理。
面临着众多竞争者的入局和中国银保监会对催收机构管理的强化,承信科技成色几何?能否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利润增幅过山车
承信科技是一家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的控股公司,通过中国运营实体苏州承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开展业务。其中,贷前审批风险管理业务由上海宇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北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北溟科技”)承接,而贷后催收服务则由深圳市信德盛金融服务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承接。
承信科技招股说明书显示,自中国运营实体成立以来,其客户数量大幅增长。截至2019年12月31日、2020年12月31日和2021年12月31日,其客户数量分别为53个、68个和75个,分别同比增长约28%和10%。
虽然其客户数量增长速度较快,但是承信科技对重要客户的依赖度较高。截至2022年6月30日,其前三大客户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分别为79%、7%及3%,合计近90%。业务集中度较高是任一企业的风险。若未来与三大客户的合作出现了某些变故,承信科技的收入将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随着业务扩张,承信科技总收入稳步增长,但净利润则较不稳定。截至2021年12月31日和2022年6月30日,其总收入分别为20,653,211美元和24,560,502美元,总收入同比增长29.1%和182.6%,净利润为403,076美元和3,165,832美元,同比减少68.4%和同比增长17,528.9%。
净利不稳的原因如其招股说明书所述,截至2021年12月31日,工资和福利、运营中心管理服务成本、数据服务成本和其他费用有所增加。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认为,业务扩张带来成本的增加是必然结果,而净利润减少则应是收入增速较成本增速低所致。如,截至2022年6月30日,承信科技在净利润大幅增长的同时,其收入成本亦同比增长162.2%。而在此期间,其总收入同比增长了182.6%,高于收入成本的增速。
由此可见,收入的增速是净利润保持增长的关键因素。那么,承信科技的收入构成是什么?
专注催收M3资产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查询承信科技招股说明书发现,催收服务是承信科技的最大业务体,催收公司名符其实。
截至2022年6月30日,承信科技贷前风险管理服务和贷后逾期债务催收服务的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4.5%及95.5%。承信科技招股说明书显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2020年12月31日和2021年12月31日,承信科技成功收回的逾期信用贷款债务总额约为人民币3.2亿元、人民币52.7亿元和人民币110.3亿元。
永雄集团招股说明书则显示,截至2019年6月30日永雄集团成功收回的债务总额约为人民币15.56亿元,远大于承信科技截至2019年12月31日收回的逾期信用贷款债务总额。
承信科技和永雄集团的招股说明书还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承信科技为以中国2020年信用贷款余额计算的前十大商业银行中的三家提供了服务,而截至2019年6月30日,永雄集团已服务于按2018年中国信用卡发行余额计算的前十大商业银行中的七家。综上所述,无论是收回的逾期信用贷款债务总额,还是服务的金融机构数量,永雄集团都远高于承信科技。
同样是以催收为主营业务的企业,且开始催收业务的时间均在2015年左右,为何承信科技与永雄集团的差距如此之大?承信科技和永雄集团的催收业务和运营模式有何异同?
与传统资产管理公司不同,承信科技和永雄集团等催收公司均采用了“轻资产策略”,即不直接购买逾期信用贷款,而是辅助金融机构向拖欠贷款的用户收回款项,并从金融机构处获取此项业务的佣金。这种模式可以极大程度地减少催收公司收购潜在坏账的风险。承信科技近年来贷款催收服务收入的大幅增长也证明了这种模式的可行性。根据承信科技招股说明书,贷款催收服务产生的收入从截至2021年6月30日的7,201,923美元增长到截至2022年6月30日的23,444,934美元,同比增长约225.5%。
对于催收服务而言,根据Frost & Sullivan的分析,基于债务拖欠期限的长短,应收账款分为三类:一级、二级和三级应收账款,分别代表逾期一至两个月的M1-M2应收账款、逾期三至十二个月的M3-M12应收账款,以及逾期十二个月的应收账款。
而承信科技和永雄集团均倾向于做逾期时间较长的业务。根据永雄集团和承信科技的招股说明书分析,永雄集团专注于收取三级应收账款,承信科技则专注于收取M3即M3+类别的应收账款。
截至2022年6月30日和2021年6月30日,承信科技基于百分比的收入占其贷后部门总收入的85.9%和64.6%,基于金额的收入则占13.9%和35.4%。其中,基于百分比的计算(基于百分比费用=逾期应收款的回收金额×商定佣金百分比)主要用于逾期超过60天的信用贷款,即M3和M3+类别的应收账款;基于金额的计算(基于金额的费用=商定的每个催收专家费率×此类项目催收专家人数)主要用于逾期60天以内的信用贷款,即M1和M2类别的应收账款。
这种倾向于做更长期限的逾期贷款业务战略也符合目前大部分金融机构需求的战略。根据招商银行发布的“招银和萃2020年第一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说明书”,对逾期90天以上的客户,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结合自有人力电催的同时,会采取委托给选聘的催收机构处理。由此可见,银行一般会将M3和M3+的业务委托第三方催收机构处理。
综上所述,承信科技和永雄集团在运营模式和催收战略方面都极为相近。但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对两家企业运营流程的横向和纵向比对发现,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的差距可能是造成两家企业业务量有巨大差距的重要因素。
差距在哪?
根据承信科技招股说明书描述,承信科技的催收流程除了运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的系统外,还使用了两个从第三方购买的催收系统。虽然购买系统的协议是一次性而非持续性的协议,但承信科技若要在系统上增加更多模块和功能时,则需与第三方供应商签订新协议。而永雄集团则拥有维护和更新公司内部系统和技术基础设施的自建团队。比较而言,永雄集团的自建团队在维护和更新系统的同时,还可以随时根据公司的需求去改变或者更新某一模块。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认为,对于催收公司而言,催收系统可以将公司的催收业务标准化和数字化,较大程度降低催收公司的运营成本,还能实时监控公司催收专员的业务进程。因此,催收系统对整个催收业务而言相当重要。从这个角度分析,永雄集团的系统与业务的协同程度较强,而承信科技除了需要与外包商签订新协议才能更新模块外,还面临着外包供应商停运导致无法维护和更新系统的风险。
逾期用户信息收集是有效催收的前提之一。承信科技招股说明书显示,其主要通过金融机构提供的债务人在申请信用贷款时填写的联系信息进行收集。而永雄集团除了使用传统的方式对信息进行收集外,还建立了数据库系统。
该系统可以通过特定的算法,根据位置、性别、应收款项组成和逾期期限等非个人身份信息,为每个债务人生成分数,并根据被授权使用的信息映射潜在关系。与此同时,该系统还可以通过数据库中历史债务人和应收款项信息分析应收款项的可回收性,并生成相应的投标条款建议以供参考。
除了上述系统功能外,永雄集团还与中国联通合作,运用中国联通的数据库来加强公司的系统。由此可见,在信息资源的整合能力上,承信科技与永雄集团还有一定的差距。
谨慎带来了效果的正反面。承信科技催收业务在公开信息渠道上受到的投诉较少。
承信科技和永雄集团在招股说明书上均表示各自的业务投诉率较低,但截至2023年4月21日,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永雄集团的投诉量高达153件,且投诉内容包含了不向债务人说明委托平台和使用了威胁语气。2021年11月29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银行业协会信用卡催收工作指引(试行)》(下称“指引”)第十九条规定,严禁采用骚扰、恐吓、欺诈、威胁等不当手段开展催收。
对于承信科技以催收为主营业务的中国运营实体子公司深圳市信德盛金融服务有限公司则只有一条投诉。投诉的内容是一天内电话催收超过3次。而根据《指引》第十二条,按照电话催收当时具体情况,主动通话的频密程度应控制在合理及必需的范围内。
从投诉数量和投诉内容的严重程度来看,承信科技在合规催收方面做得较好。其招股说明书还显示,为了避免潜在的身体对抗,承信科技的催收活动不涉及与债务人面对面的互动。其催收方式以电话、短信、电子邮件和社交媒体为主。
自建风控系统
在催收服务持续增升的同时,信承科技占比颇低的贷前审批风险管理服务收入如何呢?
截至2022年6月30日,承信科技贷前审批风险管理服务收入为1,115,568美元,同比降幅约为25.1%,原因为“受疫情影响”。
承信科技过度依赖大客户的整体风险也在风险管理服务上充分预演。其招股说明书描述,2022年承信科技终止了一家审批需求量较大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这使得2022年的贷前审批风险管理服务收入、非银行金融机构客户的风险评估和偿付能力评估需求大幅下降。
截至2022年6月30日,承信科技贷前审批风险管理服务的平均费率从每项审批记录0.35元下降至0.25元,下降了约27.8%,来自非银行金融机构客户的收入占比也下降了约17%。这个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项目被承信科技称为“一次性项目”。这个项目终止后,各项指标的下降足以证明客户过度集中的风险。
除了受疫情影响和一次性项目终止外,承信科技的贷前审批风险管理服务相比于同样为金融机构提供贷前服务的百融云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百融云创”)有一定差距。截至2021年12月31日,承信科技的贷前审批风险管理收入为3,557,857美元(约人民币22,683,829元)。同期,百融云创的智能分析与运营服务收入为736,580,000元人民币,远高于承信科技。
在贷前服务上,承信科技依托于自主研发的风险管理SaaS系统,为金融机构构建贷前风控体系,实现自动化收益及风险评估。其风险评估和偿付能力评估引擎可以随着自主研发平台上处理的交易、行为和人口数据的增加而不断发展,并能在几秒钟内生成报告,而无需人工干预。承信科技还通过其中国运营实体子公司北溟科技与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合作,建立了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改进承信科技的模型评分产品和服务。
相比于承信科技,百融云创的一站式SaaS系统可满足金融机构包括风险管理在内的更多业务需求,如利用其自主研发的智能服务语音机器人帮助金融机构客户实现更加快速的信息录入,以降低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并提升金融机构的客户体验。对比于贷前审批风险管理专项服务,同时链接贷前服务的供给端(金融机构)和需求端(金融机构的客户)的产品或许更能获得金融机构的青睐。
不可偏废的一体两翼
尽管行业长坡厚雪,但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之中,与头部企业较大的现实差距,加之严监管的日趋强化,承信科技如何才能脱颖而出?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认为,承信科技首要行动应是积极扩张规模,与更多机构建立有黏性的合作关系,减少客户过度集中的风险。
其次,通过分析承信科技的贷前审批服务可知,承信科技拥有一定的技术研发能力,可以自主研发风险管理SaaS系统。如果结合当前业务经验,自建催收流程系统,那么承信科技的贷前贷后服务协同程度将会更强,甚至可以类比百融云创的一站式金融服务SaaS系统,打造承信科技的“一站式贷款服务SaaS系统”。
除了构建SaaS系统外,承信科技还可以参考永雄集团建立数据库系统,并尝试与中国的电信服务运营商合作。建立数据库系统后,承信科技就可以在运营商和金融机构客户授权的信息范围内,通过自建的数据库系统构建债务人的潜在映射关系,降低催收专员收集资料的成本。同时,承信科技也可以通过数据库记录过往的催收数据,并建立相关模型以制定未来更贴合自身运营发展的战略,实现最大化的业务赋能。
此外,随着监管机构对催收机构管理的政策强化和完善,承信科技需时刻关注监管动向,在扩张业务的同时确保业务的合法合规性。
在业务扩张的同时保持目前较低的投诉量,是承信科技不可偏废的一体两翼。
(本文所有制图: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