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进博济高机遇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后第二天,察共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人头攒动,享中到处是国经参观、体验、质量交流、发展洽谈合作的进博济高机遇场景。“四叶草”内呈现出的察共蓬勃生机,是享中各国各方共享中国大市场机遇、共享制度型开放机遇、国经共享深化国际合作机遇的质量生动写照。
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发展当下,一年一度的进博济高机遇“东方之约”再次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市场的韧性与活力,为各国各方携手应对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的察共困难和挑战注入信心和力量。
“我们看好中国市场”
“我在中国工作和生活了20多年,享中见证了中国逐步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重要引擎。”德国默克公司相关负责人安高博表示,中国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扩大开放,致力于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为地区和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正能量。
在本届进博会上,默克公司将与中国合作伙伴签约,为中国生物制药企业缩短药品申报和审批周期提供服务支持。对于默克公司而言,中国是一个充满潜力的巨大市场。默克公司始终坚持本土化发展战略,不断加强本土化能力建设,过去10年在华总投资达到约55亿元人民币。“持续加大对中国市场投资是我们不变的承诺。”安高博表示,默克公司将秉持“根植中国,服务中国”的理念,通过在各个业务领域的创新努力,助推德中经贸合作进一步发展。
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带来发展红利。中国有14亿多人口和4亿以上中等收入群体,每年进口商品和服务约2.5万亿美元。2021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达11.9%,是全球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中国近年来一直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充满信心。期待通过进博会共享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机遇。”日本欧力士集团相关负责人刘国平表示。
“中国拥有完整、稳定的供应链和产业链。我们看好中国市场。”连续5次参加进博会的巴西淡水河谷公司铁矿石业务亚太区市场董事总经理达特·奥利维拉表示,希望通过进博会收获更多与中国合作的机会。
“中国市场是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
在本届进博会上,美国企业江森自控以“智慧科技 筑就绿色新未来”为主题,通过线上线下实时联动打造虚实融合的“元宇宙展馆”,为观众展示了建筑领域数字整合解决方案。
江森自控亚太区总裁朗智文表示,举办进博会是中国着眼于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是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支持经济全球化的实际行动,为各国企业提供了大量机遇。“我们期待与中国合作伙伴一起,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在众多跨国企业眼中,进博会是开拓中国市场的快车道,企业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展品变商品。在美国嘉吉公司亚太区总裁安博泰看来,进博会是跨国企业与中国市场的“约会”,让全球企业与中国消费者建立联系,推动企业不断创新发展。“首届进博会上我们仅展示了15种产品,本届进博会我们带来了近百件创新产品,以满足中国消费者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
本届进博会上,德国奥迪公司携旗下高科技纯电动运动旗舰车型亮相。“中国市场是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进博会是分享发展机遇的重要窗口。”奥迪公司相关负责人温泽岳认为,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体量、强大的制造能力、高效完备的物流运输体系、领先的智能化与数字化科技,进博会将中国市场的诸多优势汇聚在一起,能为企业创造更多机遇。
前四届进博会上,参展企业发布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超1500项。本届进博会上,“首发”“首展”超越往届。跨国企业在这里扩大了“世界朋友圈”,中小微企业在这里融入了“全球产业链”。法国欧莱雅集团相关负责人马斯明表示:“中国对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更加重视,中国市场更具活力。”
“扩大开放带来的新机遇弥足珍贵”
本届进博会上,日本松下电器以“绿智造 创未来”为主题亮相消费品展区,引得观众频频驻足。
小巧灵动的纯电动便利售卖车,搭载松下节能设备,运用保温节能材料,在满足便利店冷藏、冷冻、热食等需求的同时最大程度实现节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移动便利店”;环境友好的智慧“客厅”温馨简约,家电、照明、空气环境等都可以通过自动控制实现,打造舒适又低碳的“住空间”。
松下控股全球副总裁本间哲朗表示,进博会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的重要平台和窗口,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国优秀企业的优秀产品和技术。“进博会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感受到中国市场在全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间哲朗说,松下控股连续5年参加进博会,展出的许多产品和项目已实现从概念到落地的转化。
连续5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地位,服务贸易规模连续8年稳居全球第二,外贸企业数量达到56.7万家,2021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量6.1万家,连续5年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中国开放的脚步坚定向前。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国扩大开放带来的新机遇弥足珍贵。”安高博说,近年来,跨国企业参与并见证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为跨国企业全球业务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中国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将为跨国企业创造更大发展空间。
本报记者 韩 硕 强 薇 杨 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