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公司和百事可乐公司生产的可口橙汁类饮料究竟能达到何种安全程度?目前,国内的百事报告消费者仍很难知情。
事件源于早前可口可乐总部方面向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下简称FDA)的拒示检测举报,可口可乐美国方面称在巴西发货的国内进口橙汁中发现了一种杀菌剂——“多菌灵”,而这种杀菌剂在自己和竞争对手百事可乐旗下的橙汁橙汁产品中可能普遍存在。
根据巴西橙汁出口协商会提供的饮品隐忧数据,2011年巴西向中国出口橙汁达5.3952万吨,仍存占总出口份额的可口4.67%,中国已成为巴西橙汁的百事报告第四大进口国。由此,拒示检测两家可乐公司在中国国内生产的国内橙汁类饮料,是橙汁否会引发食品安全隐患的话题也引起了外界的普遍关注和担忧。
尽管此后两大国际饮料巨头相继发表声明称,饮品隐忧旗下生产的仍存橙汁类饮料安全可靠,符合中国的可口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但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的过程中,两家公司均无法提供出国内橙汁类产品的书面检测报告。由此,两大巨头结论式的声明也被打上了大大的疑问。
“可口可乐公司有必要提供具体的检测数据,类似这种单方面的声明,似乎更多只是为了照顾市场销售的目的。”国家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特聘专家董金狮说。
原料中的隐患
“多菌灵此前在美国并未经过注册,可口可乐发现了巴西进口的橙汁原料中含有该类物质,因此向FDA发出了报告。”日前,可口可乐公司中国区新闻发言人王雷告诉本报记者。
据介绍,果农给果树喷洒多菌灵在巴西已使用超过20年,主要用于应对植物黑斑病,在巴西并不被视为有害。而在美国,多菌灵被限制用于颜料、纺织品或装饰性树种等非食物产品,但谷物、干果以及橘类水果等31种食物类产品中仅允许含有极其微量的多菌灵。
本报记者在采访中获得的一封FDA写给美国果汁协会的信函中看到,FDA称美国环境保护局已对多菌灵做出了相关的风险评估,认为含有极其微量的该种杀真菌剂橙汁不会导致健康安全问题。
不过在信中,FDA还表示,机构自身也正展开对含有多菌灵橙汁原料的检测,一旦检测结果触及到公众的健康风险,FDA将采取必要的行动将其从市场中进行剔除。
据新华社报道,FDA此后暂停了美国对巴西橙汁的进口,同时下架了含有多菌灵的果汁并对其进行检测。FDA在官网上通报称,检测范围将覆盖橙汁粉、即饮橙汁和浓缩橙汁。
“多菌灵在过去一直认为是比较安全的,但是作为一个化学药剂来讲,它的安全性是有极限的。”董金狮表示。
据董金狮介绍,杀菌剂的危害可分三个途径:一是通过肠胃吸收,吃进去后会对肝脏、肾脏造成破坏。这种破坏有急性的,比如说呕吐腹泻,同时还有慢性的,就是当时可能不表现出来,几年以后才表现出来,也有的会表现在对子女的影响上,会导致胎儿在发育过程中的一些变异。第二个途径是通过神经系统中毒;第三个途径是通过皮肤毛细孔渗透进去。而多菌灵主要就是通过肠胃进入。
“就多菌灵而言,原来它是相对比较安全的,但是它对我们的肝脏也是有破坏的,严重可能会导致肝癌。”董金狮说。
500倍标准之差
据了解,可口可乐公司旗下的美之源饮料和百事可乐旗下的纯果乐饮料分别将橙汁作为主要的原材料。由于担心影响到春节期间的产品促销,两大公司很快向外做出了安全声明。
百事可乐中国区公关副总裁樊志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百事可乐进口的橙汁符合所有国家标准,所有产品均100%安全。“作为一家负责任的公司,我们一贯把产品质量放在首位,消费者尽可放心享用。” 樊志敏称。
不过,当记者要求对方提供橙汁原料的书面检测报告时,樊志敏开始变得含糊其辞。樊志敏称:“这并不是百事可乐一家企业的事,这是一个行业性的问题。”
其竞争对手可口可乐公司的回答也几乎如出一辙。可口可乐中国区新闻发言人王雷向记者承诺,包括中国在内,可口可乐引入的橙汁在所有国家检测的结果都没有超过本国的标准,都不存在健康安全问题。
不过记者获悉,中美两国在多菌灵残留限量的标准上有500倍的差距。根据我国《GB26130-2010食品中多菌灵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规定,柑橘最大残留限量是5000ppb,而据王雷介绍,美国FDA定下的标准是,多菌灵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不得高于10ppb。
王雷透露说:“FDA在美国的检测结果是,可口可乐橙汁中多菌灵含量不足10PPB,中国地区也同样符合本国规定。”不过,中国地区橙汁原料的检测数据是多少?目前外界仍难以知情。可口可乐公司方面同样没能提供任何有关国内橙汁产品的书面检测报告。
董金狮对此表示,可口可乐对于中国市场的声明是单方面的声明,是它自己的企业行为,科学依据和可信度都不够。这个声明是定性的,没有定量。
而更令人担忧的是,来自中国国内的原料污染可能比海外更为严峻。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杨小兵表示,中国普遍存在滥用农药多菌灵的问题,客观来讲,中国的水果使用农药的毒性,危害残留比国外可能更严重。
两大公司中国区橙汁原料中到底有多少来自巴西进口、多少来自国内?上游供应商是谁?截止到记者截稿前,可口可乐公司和百事可乐公司仍未对此问题作出相应的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