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开元寺:从海洋贸易中崛起的多元文化家园
我的泉州起名片
开元寺位于泉州子城西门外,南临城内东西向主街道,开元始建于公元686年(唐垂拱二年),海洋主体格局成形于10世纪,贸易历代修缮沿用至今。中崛寺院由中路主体建筑群、多元东西石塔及东西两路附属建筑群等组成,文化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多元社群的家园代表性遗产要素。开元寺是泉州起宋元时期泉州规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开元佛教寺院,其寺院经济及多元文化遗迹反映出宋元海洋贸易带给泉州的海洋经济繁荣和文化共存特征,与寺院关联的贸易割据政权统治者、宋元官方、中崛僧侣、多元地方大族等人群对宋元社会经济和海洋贸易有重要贡献。文化开元寺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泉州开元寺全景 (陈英杰 摄)
“东西双古塔,南北一长街。”这句诗是泉州古城的真实写照,双古塔就是泉州开元寺的东西塔,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是泉州人民的骄傲。
开元寺作为泉州人精神栖居地,文物史迹众多,除了东西塔,还有大雄宝殿、“紫云屏”石刻、飞天乐伎、藏经阁、檀樾祠等,千百年来一代代泉州人如数家珍。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来到这里,撰写下“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的赞叹;近代高僧弘一法师将人生高光时刻留在这里;当代著名艺术家蔡国强走遍世界各地,这里永远是他的精神坐标。
“桑莲法界” 留存古海丝情缘
“泉州曾为‘东方第一大港’,历史上对外经贸活动和文化交流频繁,创造了灿烂的海丝文化,成就了刺桐古港的辉煌。”我市知名文史专家、原泉州文物保护管理所主任黄真真研究员说,开元寺就是刺桐古港辉煌的见证者,这里不仅有许多见证海丝文化的文物,还有千年古桑树诉说着1300多年的历史,这背后“桑开白莲”的美丽传说温润了古城的千年文脉,捐桑园建开元寺的黄守恭就是“务农桑”,为海上丝绸之路贡献过智慧和汗水。开元寺僧人感念黄守恭善举在寺内建檀樾祠以祀之,开元寺也被赋予“桑莲法界”的雅称。
唐代古桑,足以证明当时泉州丝织业的兴盛。据史料记载,古时,开元寺以西至丰州一带曾是连片的桑园,泉州出产的泉缎畅销海外。北宋时候,要求“依山者,以桑麻为业”,泉州的丝绸织造长足发展,走向巅峰。
一片古桑园成就一座名刹,一段美丽传说芬芳了泉州古城的历史。相传,开元寺大雄宝殿开工时,有紫色祥云笼罩,长出可入药的草类,有“紫云盖地”之瑞。现在开元寺前,紫云屏墙中嵌着“紫云屏”三字的石刻,为明代泉州著名书法家陈于王所写。
中外文化交流造就经典建筑
开元寺坐北朝南,中轴线院落中包括山门、拜庭、东西两廊、大雄宝殿、甘露戒坛和藏经阁,东、西两侧矗立着镇国塔、仁寿塔两座宋代石塔。开元寺的院落格局及建筑元素,展现出10—13世纪中国佛教建筑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获得的创造性发展。其建筑构件和装饰的多元文化荟萃,体现了当时泉州作为东方第一大港,中外宗教与文化、建筑与艺术等方面的交融和共存。
大雄宝殿是开元寺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面阔九开间,属于中国古建筑里最高的形制,大殿面积1388平方米。它始建于686年(唐垂拱二年),1637年(明代崇祯十年)重修为现状形制,“桑莲法界”的香火一直延续至今。大雄宝殿亦叫做百柱殿(按九开间建筑的柱网排列,应为100根柱子,但为了扩大安放大型神像和祭拜空间,采用减柱法,殿内实有柱子86根)。而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大殿中部两排石柱和梁架接合处的斗棋,雕刻成二十四尊飞天乐伎,其造型源自佛经所述的神鸟“迦陵频伽”,形象为人身羽翅鸟腿,这些飞天手中或执管弦丝竹乐器,或捧文房四宝,既承担支撑梁架的结构作用,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为中国木构建筑所罕见。
“开元寺飞天乐伎不仅体现了高超的建筑技艺,还记录了唐时泉州音乐舞蹈的盛况,见证了泉州灿烂的海丝文化。”泉州市舞蹈家协会原主席蔡湘江说,通过飞天乐伎透露出,至少在唐时,泉州舞蹈就吸纳了印度歌舞艺术。
如今,这源自印度佛教名舞的飞天乐伎,“飞”上泉州城雕,“飞”入泉州大型主题歌舞,成为代表泉州的独特的形象元素之一。
东西塔印证古泉州港强大综合实力
开元寺东西塔为我国现存最高的一对宋代石塔,代表了13世纪中国石构建筑技艺的最高水平。
如今,东西塔不仅是泉州的重要地标,数百年来已经逐渐演化为泉州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图腾。许多泉州人爱说:“站如东西塔,躺似洛阳桥。”就是说做人要像东西塔、洛阳桥一样,堂堂正正,不屈不挠。
东为镇国塔,代表东方娑婆世界,始建于唐咸通年间(860—873年),为五层木塔。现保存石塔为1238—1250年(南宋)建成,为五层八角仿阁楼式石塔,通高48.27米,底层面积255平方米。塔由塔座、塔身、塔顶、塔刹四部分组成。塔中为一根花岗岩块石叠砌的八角形塔心柱,直径约4米,从塔底直达塔顶。塔身外壁每层雕有佛像16尊,共80尊,造像自下而上代表逐渐提升的佛教修行的五种境界,分别为诸天神将、罗汉、高僧、菩萨、佛尊。须弥座束腰处有40幅雕刻,其中37幅是佛传故事图。塔壁一顺多丁的砌筑方式,以及塔身收分、门龛错位、分段接柱等建造方式,增强了塔身的稳定、美观和抗震能力,体现出古代工匠的非凡智慧。
西为仁寿塔(代表极乐世界),建于1228—1237年(南宋)。其造型和工艺作法与东塔相同,高度上略低于东塔,为45.06米,底层面积270平方米。西塔塔身外壁的80尊石刻造像内容为佛教人物,代表佛教所弘扬的众生佛性平等理念。值得一提的是西塔第四层雕刻有印度佛教男性观音菩萨、猴行者腰系《孔雀王咒》经书,体现出与外来宗教文化的交流融合。
塔在中国佛寺格局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是个重要的因素,佛教初传入中国时,佛寺受印度影响,以塔为中心,周围建以殿堂、僧舍。像开元寺双塔这样的东西塔院格局体现了佛寺格局变革早期的特征,后世并未推广,具有标本性价值。
在采访中,不少专家指出东西塔的宏伟体量和精湛的石雕工艺,非普通水平的财力和物力所及,从侧面反映出13世纪时泉州作为国家指定的国际港口,拥有的先进建筑技术、完整工程组织、强大社会动员能力以及雄厚的经济实力。
“开元寺可谓是闽南建筑文化的大观园,石雕、木雕、砖雕等技艺在这座千年古刹传承发展,东西塔、飞天乐伎、‘蜘蛛结网’(藻井)等杰出作品也哺育了一代代泉州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泉州市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主席蒋钦全说,闽南建筑文化名扬海内外,在东南亚地区均有重要建筑是出自泉州工匠之手。
世界宗教博物馆的“活”见证
有人曾评价:泉州是一座“半城烟火半城仙”的古城。五步一寺,十步一庙,泉州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完全是名副其实。
“如果不是来到这里感受过,你很难想到泉州这座神奇的城市,竟然能在同一座城市甚至一条街区,同时容得下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天主教等几十种宗教,实属世界罕见。”近年来,频频吸引著名作家组团来泉采风,“海丝文化”是最核心的主题,许多作家走进古城,纷纷为泉州多元包容的城市文化特性感叹。
开元寺融合了多元文化精华,寺内宝箧印经塔、窣堵波式塔、大雄宝殿月台须弥座、印度教石柱等包容多种宗教文化,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曾给古城泉州带来的影响。
“开元寺历史悠久,高僧辈出,诸宗并存。”泉州开元寺首座法一法师说,去年《泉州开元寺志》(修订版)出版,共有原志、续篇和补遗三册,按寺志记载:历史上净土宗、华严宗、律宗、密宗、禅宗等宗派都在开元寺传播,推动泉州佛教的发展。
开元寺自古至今一直是香火旺盛的佛教寺院,是泉州市民最信奉的佛寺,每年举行多场大型法会,比如:每个月农历廿六勤佛日、浴佛节、佛诞日等代表性佛事盛典都会举行法会,宗教传统和民间信俗始终延续。
两年前,知名闽南文化研究者、泉州历史文化中心理事洪泓一篇《千年海丝古城泉州 把C位让给开元寺》在新媒体上广为传播。文中写道:“有人说泉州是得益于开元寺的影响,更有人反过来说。无论怎么说,它就在这里,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也吸引着众多信佛人的心。踏遍泉州,最感到珍贵使我们流连不愿离去的所在(地方)还是开元寺。”这正是现在许多泉州人的心声。
(记者 陈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