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知识 >寻根·寻亲·返乡——《两岸家书》的精神指归 正文

寻根·寻亲·返乡——《两岸家书》的精神指归

来源:无毒不丈夫网   作者:热点   时间:2025-01-24 10:46:53

  六集人文纪录片《两岸家书》综合运用时空穿梭、寻根寻亲记忆叠加、返乡采访追踪等形式,两岸全面客观又细腻生动地演绎了两岸家书互通的家书历史,以书信为载体串联两岸家国记忆,寻根寻亲展示了历史洪流的返乡时代命运下,个体遭际的两岸“情感”表达方式,也完成总导演洪雷所表达的家书重要意义——“以记录对抗遗忘”,显示出了三个层面的寻根寻亲精神指归:寻根、寻亲与返乡。返乡

  一、两岸寻根

  《两岸家书》的家书精神指归之一,即为“寻根”。寻根寻亲《两岸家书》为理解两岸之血脉同源、返乡文化同宗的两岸问题,提供了一个更加理性、全面、纪实的视角。“寻根问祖”是“移民”群体的使命,他们对血缘与生命传承的追溯,在影片中具体表现为:以“家”“国”关系为纽带展示个体宗族谱系的历史脉络。第一集“我从唐山携梦来”即以清代文人张士箱在台后代的寻根之旅为始,交错着两岸宗庙文化的渊源。

  所谓的“寻根”,也是“文化寻根”。台湾被日本殖民统治后,语言的遮蔽、文化的断层、身份的遗失,皆成为时代的伤痛。然而,仍旧有一批能人志士投身于保留文化命脉的努力中。连横撰写《台湾通史》,强调“台湾人不能不知台湾事”,在古今的时空跨越中,其曾孙女连惠心将其翻译成白话文,并泣泪于连横的雕塑前以慰先人之寄托;许寿裳赴台推行写国文、说国语,意图在台掀起新的文化运动;张我年于《台湾民报》发表《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再中国化”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将其转化为文化守护、文化重建的重要行动。他们留给子孙的家书背后,是两岸断裂仍骨血相连的内在牵连,是即使遭遇文化断层,亦无法磨灭根植于心里深处的祖国文化记忆。

  二、寻亲

  《两岸家书》注重时代浪潮下小人物个体命运的呈现与刻画。它虽然抽取不同时期、不同人物背后典型的社会历史作为叙述的时间线,但不拘泥于宏观的史实叙事,而是在历史进程中将镜头聚焦于个体情感的复述与情境还原。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保存着上千封家书,每一份家书的“故事”都是一份真挚的亲缘情感。纪录片注重在交代时代信息的同时,刻画潜藏于时代背后的命运悲剧与个体创伤。他们在“不确定”的时代中,以“家书”联结“乡情”“爱情”“亲情”。随时局牵扯动荡的个体命运,是纪录片中一生等待对岸丈夫的林秀清,是寂寥深夜翻阅诗集《绿窗闲草》以慰藉的王德耀,是终其余生未能如愿重聚的刘志清,是两岸之间无数个日夜的等待与守望。“家书”是信物,是未知命运的时代中每个生命个体的情感表露,更是披露“异乡人”的身份认同感与归属感的血泪注脚。

  三、返乡

  如果说“寻根”与“寻亲”是贯穿《两岸家书》的显性叙述主题,那么隐含于此叙述链条下的内部情感则是——“返乡”。“家书”指涉的故土,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具体场所,更是联结着诸多隔绝两地之人的想象的归宿,其中的“返乡”情节超越了所谓的有限时空,成为一种永恒的渴望。纪录片呈现的种种行为背后,是对本质意义的探寻——归宿问题。不论时代如何演进,历史如何推进,时空的剧变终究无法消弭“身份”。只有在故土中才能完成对自我的认识,完成对现实的反抗。片中高秉涵坚持不懈护送老兵“归乡”。这一举措,正是台湾著名乡土作家钟理和《原乡人》中所叙述的:“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

  曾经的“异乡人”在人文与纪实兼具的《两岸家书》叙事下,其精神理念与情感纽带、文化命脉,始终统摄于重新追寻意义的命题中。“返乡”不仅是一种历史心迹的情感再现,同时也是当下的美好愿景,构建了两岸的凝聚力量,诚如片中所言“浅浅的海峡不再咫尺天涯”,而是蕴含着无限的可能与动力。

  (作者单位:闽江学院人文学院)

标签:

责任编辑: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