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吴丽华 张智 北京报道
两天北风之后,大蒜11月22日的离场北京完成了大风降温过程,农历十月已经开始滴水成冰。经销此时,商赔北京新发地的钱出大蒜市场,也像天气一样正在经历一场大风降温。大蒜
远远望去,离场几十辆大货车整齐地排列在市场前面,经销货车上的商赔大蒜在冬天的午后发出耀眼的白色,却少有人问津。钱出
自称老吕的大蒜山东经销商穿着厚厚的棉衣蜷缩在椅子上听着收音机,身后载重10吨的离场货车上还有三分之一的大蒜没有卖出,这已经是经销他在新发地呆的第五天了。
随后的商赔10分钟内,老吕做成了两笔生意,钱出叫价五块五的大蒜最终五块钱成交,一袋20斤的大蒜老吕赔了4块钱。即使如此,老吕还是费尽口舌劝买主多买点,最终两笔生意只成交了160多块钱。
老吕告诉记者,加上运费、摊位费、人工费,一车蒜要赔上万。即便这样,金乡那边的经销商仍然着急出货。由于市场不好,没有人收购,一些小的经销商就自己雇车,发往北京。
新发地市场有名的大户方大个告诉记者,目前北京新发地市场大蒜存货已经达到300吨,但是每天的销量只有50吨左右。即使不来货,市场上的蒜也还够卖上6天,但是现在着急的经销商仍在源源不断地发货。
价格下跌,经销商们依然争相赔钱出货。方大个告诉记者,这是因为前期的炒家已经离场,国家调控之下经销商担心蒜价继续下跌。
一个月以来,老吕这样的小户在市场变化中损失不少,前期被充分炒作的大蒜市场则陷入混乱。调控预期之下,经销商割肉清仓,大炒家提前撤离,大蒜市场一地蒜皮。
赔钱的经销商
严格来说,赔本出货的老吕不能算“炒家”。
在山东金乡几乎所有人都从事着和大蒜有关的营生,老吕这样的大蒜经销商只是在收获季节从种植户手中收购一定量的大蒜,然后运往外地销售,赚取经销利润。多年从事大蒜经销的他,在这一轮价格上涨中获利不少,也曾经因上一轮蒜价大跌血本无归。
在当地,经销商存货早已有之。市场好的时候,也有一些有钱的农户,几家人合在一起租一个冷库囤蒜,等价高时再销售。然而,在大蒜价格下跌时,库存的大蒜对于经销商和种植户而言都成了烫手的山芋。
由于收购大蒜的七八月份,正值价格上涨高峰,蒜价最高时金乡当地的收购价曾达到6块。随着蒜价持续下跌,眼下经销商们出货等于赔钱。但是不卖,随着价格继续下跌,经销商们可能会赔得更多。
老吕手中的货,在金乡的平均收购价格将近5块,运到北京新发地这边,卖也是差不多5块,运费、市场车位费,等于全是亏掉的。
自发运蒜来北京销售的种植大户张风明更是后悔不已。当时看好蒜价上涨,他和另外几家合作租下冷库自己储存销售,现在赔上了冷库和运输摊位费用,价格还卖不到当时上门收购的价格,眼看着到手的钱飞了。“价格每天一变,每天都在往下落,每次落个1毛5分的,不知道要落到什么样是个头。”他说。
经销商老吕、种植户张风明心里都没底。恐慌情绪下,众商户纷纷选择低价销售,割肉清仓,市场却不买账。《华夏时报》记者看到,新发地大蒜市场冷冷清清,二级批发商纷纷减少了采购量。
“这个市场是卖跌不卖涨的,价好的时候,都惜售,想着晚点卖能卖出个好价钱。买家也怕明天涨价,要货量比较多。一旦落价,都怕砸在手里,使劲出货,市场里货太多,价格肯定还要落。”方大个介绍了其中缘由。
多放一天,就要多付一天冷库的钱,价格还更低,经销商们大都选择了清仓。而大范围的清仓使得大蒜在极短时间内大量上市,加速价格回落,形成了恶性循环。
炒家早已离场
中小蒜商是炒作接力的最后一棒。隐藏在中小蒜商后面的大炒家,早已看准行情提前离场。
本报记者致电金乡一些大的蒜商,得到的回答是早就没有存货。个别有存货的蒜商表示,存货不多,价格也不便宜。
“农户手里已经没有存货,早就出完了。”金乡蒜农李玉梅告诉记者,金乡的农户大都在6、7月份将手里的大蒜销售一空。而在8月之后,市场上大部分大蒜都出自于冷库。
而这些冷库里的蒜,此时几乎都压在老吕们的手里,而为蒜价推波助澜的炒家则已经提前离场。
熟知大蒜经销路径的方大个告诉记者,真正的炒家在新发地找不到,即使现在深入金乡,也很难找到。因为,他们不是常规的收购出货,而是躲在幕后大量买进甚至预订大蒜,然后在高点抛出,携款开路。而这一次,对于宏观政策极为敏感的炒家,早在刚有调价声响之时便早早出货。
相对于终端销售的困难,炒家转手十分容易。“他们是一个中间环节,只要把货转手给贸易商,就没他们什么事了。这一转手,挣个几千万是很容易的事。”方大个介绍。
挣不了几个钱的蒜商们却开始为大炒家买单。根据国际大蒜贸易网的统计,11月25日下午,白蒜和红蒜的最低价格分别下跌到5元和4.9元。而这,还只是国家宏观调控刚刚显示出其力量。
眼下在新发地蒜商中间,流行这样一句话,“富了农户,亏了蒜商。”而大炒家及早脱身,只剩下这些中小经销商,为疯狂的大蒜市场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