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徐芸茜 北京报道
完美数据不但超出市场预期,昙花一现就连身处一线的完美外贸外贸企业也大呼意外。
6月10日公布的数据5月份出口数据远超市场预期。6月初,昙花一现一份对金融机构及研究单位的完美外贸月度经济调查显示,20位经济学家对5月出口的数据预测均值为31.6%,最高值也不过是昙花一现36.4%。但最终数据显示,完美外贸5月份出口同比增长48.5%。数据
真实出口情况是昙花一现否真像数据反映出来的如此亮丽?广州中纺出口集团外贸部经理王立对本报坦言:“数据一出来,我们也感到有点意外。完美外贸从去年12月份到现在,数据订单一度呈现出恢复性增长,昙花一现但今年企业出口情况仍不能盲目乐观。完美外贸”
《华夏时报》记者采访到的数据经济学家对此番增长的解释,观点颇为一致——主要是因为去年同期基数较低和美欧日补进库存。
实际上,5月份亮丽外贸数据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太多的喜悦,相反,隐藏在数据背后的真实出口情况及隐患,让人更为担忧。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是,前五个月出口大省广东进出口增长34%,比全国数据落后10个百分点。
什么推动了增长
“外贸数据全面超预期。”兴业银行经济学家鲁政委对记者说。
和鲁政委有相似感觉的人为数不少,申银万国纺织服装行业高级研究员王立平认为,5月份纺织品服装出口数据超出意料,纺织品回升情况好于服装。
数据反映出来的外贸形势向好,在记者采访到的出口企业中间似乎并未显现出来。“从3月份到5月份,企业订单增长了20%左右,但都是一些短单和小单。”王立说。他告诉记者,像他们这样的出口大企业20%的订单增长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而东莞大部分的中小型企业,增长远达不到这个水平。
“今年前两个月,大企业订单增长了15%,小企业订单增长了10%,这是一个真实的恢复。”在问及东莞今年外贸情况时,东莞市副市长江凌如此回答。
另外,出口重镇广东省12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广东省外贸进出口规模继续恢复,前五个月进出口总值近280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但远低于全国44%的增长幅度。
而对此番增长的解释,外贸专家们给出的观点也颇为一致,主要是因为去年同期基数较低和美欧日补进库存。
2009年5月,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外贸出口下滑至谷底。以外贸大省浙江为例,5月进出口总值为218.3亿美元,相对2009年同期增长了50.5%。而在去年同期,浙江省外贸大幅下滑,2009年5月进出口总值145亿美元,同比下降19.8%;其中出口100.5亿美元,下降23.2%。
除了低基数的影响之外,基本面继续得到改善也是出口表现强劲的主要外部因素。据统计,5月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增速从上月的19.1%大幅上升到44.3%,对另外两大经济体欧盟和日本的出口分别增长49.7%和37.1%,同时对东盟出口增幅大幅跳升至48%。
增长背后藏隐患
环比补涨推动的出口强劲反弹背后,其真实情况依然是:中国出口在继续恢复,但算不上异常强劲。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中心认为,出口飙升只是暂时现象。5月数据更多反映了美、欧、日前期补库存的短期效应,反映的是前两个月出口订单的反弹。因此,二季度的出口高峰,从三季度开始出口增速就会放缓。
美银美林证券中国经济学家陆挺也表示,出口增速并不能维持在这一水平。首先,同比数据很容易随着当月工作日的变动而波动;其次,4月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许多中国产品进口商加快了进口,以避免美元贬值,但是,国外进口商加快进口只能反映在5月的数据中,出口同比数据将很快出现下滑。
而出口企业更担心欧债危机在下半年可能影响到对欧出口情况。
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中心主任王志平分析认为,5月的外贸进出口数据显示,对欧出口总交易额仅增长百分之十几,这远远小于市场的期望值。因此,虽然5月整体出口形势良好,但大约在7-8月份,中国对欧元区出口或许会出现下滑。
纺织行业分析师马丁也对记者表示,一方面市场担心希腊债务危机蔓延,另一方面由于贸易周期因欧元贬值带来的影响会有一定滞后性,可能从今年第二季度或第三季度开始,纺织品对欧出口将放缓甚至再度出现负增长。
人民币升值压力
中国5月出口数据发布当日,美国参议员舒默在写给美国商务部部长骆家辉的信中,再次敦促尽快对人民币汇率低估和纸制品倾销作出反应。英国《金融时报》指出:“中国出口激增,加上美国国会议员的愤怒情绪不断上升,将再次给中国带来压力,要求其让人民币兑美元升值。”
而今,国内重启汇改的建言又起。鲁政委表示,目前人民币重回更富弹性状态的“机会之窗”似乎再度降临。他甚至预期,6月至7月人民币汇率可能重回更富弹性状态。
但经济学家们同时也强调,不要只凭5月份的贸易数据来判定未来中国的外贸走势,很多人对今年全年的外贸抱谨慎乐观的态度。
对外经贸大学中国开放型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何伟文认为,虽然美国和亚洲目前的经济增长势头不错,但关键要看下半年欧洲债务危机能否得到较快遏制,是否会扩散至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