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徐立凡
在中国主要贸易伙伴们和市场的人民一片掌声当中,5年来最大规模的币升人民币汇改再次启动。但是值贬值双,那些建立在2005年人民币汇改经验上的通道狂欢,或许预备得太早了。打开
在宣布推进汇改后的人民首个交易日,尽管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仍保持在1∶6.8275,币升但即期市场人民币对美元一度升至2005年7月21日汇改以来的值贬值双新高,海外市场预期1年后人民币升值2.6%左右。通道与此同时,打开低位盘桓已久的人民股票市场以人民币升值为兴奋点大幅上涨,银行和地产股作为主要受益板块率先冲锋。币升一边兴奋一边犹疑,值贬值双二次汇改的通道真实意图是什么?真的会复制2005年以后的牛市行情,并使中国与全球商业伙伴的打开分歧消弭吗?
事实上,假如把此次央行“人民币汇率不会进行一次性重估调整”,“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增强汇率弹性”等一系列表态当做惯例性的老生常谈,不管是中国的贸易伙伴还是市场,都会犯错。央行这番看似模糊的表态,表面上与过去的表态相似,却具有前所未有的清晰和准确。其目的是对2005年汇改进程予以完善和矫正。
2005年7月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连续跌破1:8、1:7大关,其间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幅度接近21%,但是,这一升值幅度既未能满足美欧国家的胃口,也没有降低人民币汇率的博弈水平。相反,自今年初以来,对人民币施压越来越成为美国府院的共同认识,并在立法程序上快速推进。
5年的进程表明,假若汇改被外界解读为升值的同义词,那么,即使中国付出再多的出口竞争力下降、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冷热不均的代价,也难以避免其他国家对于人民币汇率主权的频繁干预。这种干预甚至有可能在G20这个金融危机发作后最重要的国际合作平台上引来部分国家的集体行动。因此,二次汇改的首要目的,是剥离汇改与人民币单边升值的并行关系,将重心由国际伙伴和市场关注的比价转为弹性操作。
所谓弹性,在今后将既表现为摈弃对美元单边升值的教条套路,也表现为根据经济景气度会将比价重心适时由人民币对美元调整为人民币对欧元。按照对人民币汇率的一般看法和期待,人民币对美元一次性升值30%算是到位。尽管许多人认为对美元一次性升值可以杜绝热钱的套利空间将其拒于国门之外,但是显然这对于中国经济增长仍不可或缺的外贸领域打击太大。所以央行强调不会进行一次性重估调整。
实际上,不进行一次性重估调整还包括今后将进行反复重估和调整。一方面,银行间汇率市场中间价不会出现稳定的上升曲线,而会不断出现下降曲线,以此弱化一次汇改以来热钱业已形成的预期惯性;另一方面,当经济需要时,可以将欧元作为“一篮子货币”当中的主要参考标准,这样不仅保留了人民币升值的通道,也预留了人民币贬值的通道。这就是“增强汇率弹性”的真实含义。
可以说,二次汇改与一次汇改相比,既丰富了人民币升值的手段,也补充了人民币贬值的手段,一切根据中国内部经济和外部环境的走势而定。实际上,这是维护人民币汇改主导权的最好方法。
就国际关系而言,二次汇改既是对一次汇改摈弃紧盯美元的重申,也是整固后危机时代主要经济伙伴合作意识的需要。在这个出发点之外,无论是美国府院压力增大,还是G20多伦多峰会的背景,都只是二次汇改启动的部分外部性原因。实际上,正在发生的欧洲债务危机和欧元贬值危机,为二次汇改提供了客观机会。
由于欧洲主要国家均已采取保守的财政政策以削减财赤,因此欧盟作为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进一步吸收中国庞大产能的前景已经黯淡。即使中国再出台反周期性的鼓励出口措施,出口贸易的景气度也无法提升。在外部消费能力下降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直接损失反而比消费繁荣时期要小。此外,由于人民币对欧元事实升值幅度最高已经达到16%以上,因此即使人民币汇率灵活地由升而降,其理由也相当充分。
在这种情形下来看市场走势,人民币升值行情显然不能持续。事实上,2005年一次汇改之后展开的两年大行情,其背景与今天尽管有类似之处,但是完全不同。
2005年时,中国正处于加入国际经济分工体系后出口创汇的峰顶,收获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最多成果,中国外汇储备自2004年50%的高增长后又增长了34%,而今天,中国的贸易环境正持续恶化;2005年时,全球的衍生产品是全球GDP的8倍,衍生产品的增长速度也是全球GDP增长速度的5倍,全球流动性空前增加,而今天,除中国等几个外储富裕国外,多数主要经济体的流动性停滞。金融衍生品隐形而混乱的债务关系虽然开始清理,但主权债务危机又在蔓延。后危机时代弱化了经济的全球化色彩,经济民族化和反自由化色彩正越描越浓,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条件并不具备。在脆弱的经济环境和多变的汇改手段双重夹击下,中短期内,人民币升值行情只能昙花一现。
但就长期趋势看,人民币升值的理由仍然充分。事实上,二次汇改不仅仅甚至不主要是针对外部因素的考量,而或许有更深层次的内部原因。即将汇改作为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强行启动内需代替出口的突破口。如果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权重下降而内需贡献率权重上升,那么中国经济有望进入良性循环。从这个角度讲,“调整收入分配”和“二次汇改”近期一起成为楼市调控以来新的宏观政策的关键热词,或许并非意外,而是反映了政策部署的构成。这一构成的背后隐藏了大力度的改革意图。当然,若真正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一系列政策能够实现完整打包和无缝对接后,顺次推出。可以说,二次汇改既提供了一个人民币价值走势的观测点,也提供了一个处理国际关系的观测点,更重要的是,它应该还是新一轮经济和社会改革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