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大凉山腹心地带,凉山昭觉县移风易俗办工作人员吉林木呷负责着一项“特殊”任务:他要让村民们改变席地而坐、整治蹲地就餐、半年塑料盆装肉盛汤的宣讲习惯。
席地而坐、场餐蹲地就餐这些习惯,具合在凉山州当地彝族已持续了数百年。格奖住在喜德县的蹲地就餐村民阿库阿支对此并不陌生,在山里参加红白喜事时,凉山“几个人一盆汤、整治一盆肉。半年没有碗,宣讲没有筷子,场餐一人一个勺”,具合围在一起,蹲地而吃。
这一习惯如今被官方定义为“陋习”,出现在近日凉山州《关于治理蹲地用餐深化移风易俗的通知》中,以期纠正。“如果说之前的蹲地就餐是受自然条件影响,那随着生产生活条件日趋改善,不文明的陋习也应顺应时代改之。”凉山州首府西昌市宣传部工作人员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
这一消息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外界争论:是民俗抑或陋习,该强制推行还是提倡为主……不过,南方周末记者采访发现,推行这项政策在当地似乎是常规性工作,而且早在12年前,当地便已实施“送板凳、送床铺、送餐桌”的“板凳工程”。
在疫情防控的要求叠加下,这项工作在2022年来得更为迅疾。吉林木呷所在的昭觉县移风易俗办,自2022年2月这项工作开展以来,已做了2026次宣讲会。他给村支书、民兵、学生等群体都“讲过课”,受访前刚刚完成自己的第16场宣讲。以往“没有这么轰轰烈烈”。
塑料盆与“坨坨肉”
“席地而坐不算是彝族风俗,它就是贫穷导致的。”喜德县当地人阿库阿支如是认为。有些偏远山区购物不便,“走路得走大半天,五六个小时,这样才能到买生活用品的地方”。
在治理政策的支持者看来,彝族村民席地而食的习惯与自然环境、经济条件、教育水平等因素有关。
阿库阿支称,山区村民仍有不少文盲,并不知晓塑料盆盛热食有害健康。她回忆,以前彝族餐具大多为木制,碗是手工挖的,簸箕也是竹编的。但这属老手艺,年轻一辈已不愿制作这些手工餐具,为了省钱就会买塑料盆。在当